珍視老年的資產


圖片來源:天下雜誌

 

CEO表現最好的年齡是56歲,因為經驗使他們不易犯錯。 老人經驗應多善用,他們才是珍貴的社會資產。

報登有個老人把他的老伴推到馬路中央,呼喊車子快過來把他們壓死,看了令人不忍。雖說這是兩老吵架意氣用事,卻也點出台灣老人照顧老人、中風照顧失智的嚴重社會問題。

現在醫藥發達,人的壽命延長了二十年,但是延長出來的生命要怎麼用,政府卻沒有規劃,台灣法律仍然規定六十五歲退休。人不工作,大腦容易衰退,失智使人沒有尊嚴的活。人最怕生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誰,死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是誰。怎麼使人老得健康,不成為社會的負擔,是二十一世紀必須要面對的現實。

老人學的研究已把中年期大大的延長,甚至有人說,七十歲以前都不能算老,這些人力、腦力,應該還可以好好地利用。其實很多上了年紀的人,就算動作慢一點,一生所累積的經驗,很可以抵銷他們的慢。有研究發現,CEO表現最好的年齡是五十六歲,因為經驗使他們不易犯錯。

二○○九年,全美航空公司(US Airways)的飛機因雁鵝闖入引擎,在哈德遜河迫降。這架飛機剛從紐約機場加滿了油起飛,滿油迫降本是非常危險之事,幸好駕駛員臨危不亂,不但全機一五○名乘客沒有受傷,連飛機也沒有損傷,替美國航空省了一大筆錢。這位了不起的駕駛,是五十七歲的沙林博格(Chesley Sullenberger)。

諷刺的是,假如他當時去應徵工作,沒有人會雇用他。曾經有人發出四千封求職信,發現年輕人比五十歲以上的人多了四○%的面試機會。沙林博格曾是滑翔機的駕駛,他能把飛機安全降落在水上,他若年輕,怎麼有時間去累積這些生死關頭的經驗?

我們為什麼會把老人看成負債而不是資產?中國人不是說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嗎?

老人最為人所垢病的是丟三忘四,明明在燒開水,一走出廚房就忘光了。這種現象在大腦研究上叫「預設狀態」(default state),即大腦平日沒有想東西,在做白日夢時的情況。人到中年以後,大腦特別容易滑入「預設」的操作情況。

知道原因,就可找出彌補方法。如隨身帶個馬表,只要開爐火,就設馬表;把重要的事寫下來貼在牆上,依序去做;或每天晚上寫日記,訓練自己把白天發生的事整理一遍。

 

蘇格拉底曾經怪罪文字,因為有文字,人就不用大腦記憶。反過來說,記憶不行了,用文字去彌補,不也是很好嗎?

人生有得就有失,有經驗就沒有青春,既然不能什麼都有,何不善用已有的?芬蘭已延後退休年齡,也有工廠把退休工頭請回來訓練新進人員。

只要我們對老化的心態正確,提供教育和運動機會(這兩樣已知會促進大腦掌管記憶海馬迴中,齒狀迴新細胞的生長),老人不必是社會的負擔,《讓天賦自由》作者肯.羅賓森(Ken Robinson)說「觀念奴役我們,也能解放我們。」改變對老年的看法,他們可以是珍貴的社會資源。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 

 

文章來源:天下雜誌534期
文-洪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