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位醫護的承諾:我們願意走進你家照顧你

高齡社會的居家醫療,不再是動用飛機大砲——插管、裝葉克膜,而應該是淡淡而堅定的醫療。黃勝堅從北市聯醫帶頭改革,全台已有超過2萬家庭,在家就能看醫生。
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
 

「叮咚!」門鈴聲響起,少穿白袍、反倒套上橘色背心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,走進民眾家看病。他常蹲坐在床邊,帶著一口台語和長輩、家屬寒暄,「阿公,放心,我們會好好照顧你!」

這是居家醫療。當銀髮浪潮襲來,白色巨塔的高牆漸倒下;醫師走進病人家,不只看病,還看到生病的原因。

具「醫界改革者」稱號的黃勝堅,從2016年3月起,已號召北市聯醫7個院區,超過百位醫師、護理師、社工師等,走出醫院;這還是全台規模最大、動得最快的醫療人員「出診」潮,已累積2.8萬次出訪、照顧約2800個病人。

他認為,失能長輩需要「淡淡而堅定的醫療」,而非動用洗腎、急救或插管。貼近社區的診所、小醫院能扮演好角色,讓長輩有尊嚴、少苦痛,在家好好走完最後人生。專訪摘要如下:

有一群人躲起來了。他們多是中重度以上失能、經濟狀況較差、沒外籍看護,也不住機構。這些家庭常因沮喪或不好意思求助,躲起來了,甚至不在長照2.0的名單中。但他們仍需要醫療、復健、營養評估、輔具或居家照護;我把他們稱為有「複雜性需求」的一群。

作為醫療端,我們有能力,也需要先幫助這群最慌張的人。

 

但目前機構式的醫療靠的是飛機、大砲——洗腎、急救、插管或呼吸器;或成了扭曲的醫療——出門看病不便的長輩,由子女幫忙拿藥,或反覆感染、跌倒,不斷進出急診,或徘徊在各醫院間,生活品質並不好。

這些都不是失能者要的醫療。他們要的是「淡淡而堅定的醫療」——醫療強度不高,但有團隊願意承擔、給承諾,「我會好好照顧你,艱苦的時候跟我們講,死的時候讓你有尊嚴。」

怎麼做?我們得走出醫院,找到這群人,如北市聯醫推動的居家醫療。這時有兩個關卡要突破。第一,醫療團隊得願意走出去,但這好解決。

第二,醫療團隊要有本事走進民眾家,這就沒那麼簡單。起初我們挨家挨戶拜訪,常得到半數民眾用關門拒絕來回應。

 

這時,醫療得要和社區「共助」。先是請里長領路,「里長拜託,告訴我們哪裡有不便看病的人,我們就去。」我們也跟社福團體合作,互相串接,把資源給最需要的人——從送餐、居服、復健、輔具、醫療到安寧。

但我們和民眾的信任關係非一步到位,得三到四次的耕耘。一次,我們想幫一位住在沒電梯、3樓老舊公寓裡且中風好幾年的長輩看病,但他回應,「不用啦,你哪裡來的?沒聽過。」

後來長輩因傷口潰爛要換藥,就想到我們。我們再慢慢擴展到復健、營養評估,並整合家裡的藥品,不然原先他一天吃15顆藥、重複用藥嚴重。家屬覺得我們雞婆,但仍讓我們試試看;當他們覺得生活品質改善了,也更願意信任我們。

台灣居家醫療 資源哪裡找?

不只北市聯醫,目前全台有189個居家醫療團隊,照顧約2.4萬個病人。可打長照專線「1966」看長輩是否符合資格,或上網填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「醫師到宅服務申請表」。(責任編輯:黃韵庭)

 

 

文章來源:天下雜誌639期
文 -林怡廷